成都家庭装修需重视 “话与话的对接”

春暖花开的月份快来了,很多家庭都开始了装修工程。近日,成都市多家室内装修公司和劳务市场,发现“话与话的对接”的现象十分普遍。

案例A:谈好价钱就开工,敷衍了事也没辙

在走访中,成都装修网看到刮大白、水暖工等等工种在劳务市场随处可见,只要你谈好价钱就可以直接开工,双方并不签订任何协议。

今年年后不久,家住成都市温江区的何女士就找来一支成都装修队来装修自己的新家。由于和这支成都装修队谈得很好,价钱相对合理,何女士立马在口头上与其达成了协议,并没有签订装修合同。成都装修队的负责人也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会把何女士的新家收拾得巴巴适适的。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装修工程的即将结束,各种问题也纷繁而至。“瞧这地砖给我铺的,七零八落,根本不是我预想的那样!”何女士在检查新房时边看边生气。因为工作原因,何女士没法时常去新房监工。直到工程结束他才发现,自家选择的成都装修队不仅没有按自己的要求装修好新房,反而偷工减料、敷衍了事。一怒之下,何女士给成都装修队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可是对方却收了钱不认账,说自己的工程都是按说好的做的。到最后,负责人竟然办理了停机,踪迹难寻。

“本来过完年想好好装修一下房子,没想到变成了这样。”因为没有签订合同,何女士说自己太大意,认倒霉了。

成都装修网调查发现,如何女士一样装修前不签订装修合同,结果“话与话的对接”难以兑现的情况十分普遍。甚至,还出现了钱拿了,活没干完,人却没了的现象。

装修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市场上的装修工素质良莠不齐,消费者也总有防范不强的时候,而签订一份正式的装修合同无异于一道保险,能够给消费者的维权增添保障。

案例B:少了装修合同,熟人也不靠谱

婚房装修本是件喜事儿,但家住成都市金牛区某小区的李阿姨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由于自己轻信熟人,没有签订装修合同,给好好的喜事儿添了堵。

在采访中,李阿姨告诉成都装修网,去年年底她在金牛区兴华北街附近为儿子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商品房。想着让儿子赶快搬进新房结婚,李阿姨在过完年不久就制订了装修计划。三月份,李阿姨正在着急找人的时候,竟然有熟人找上门了。原来,准儿媳妇原来的同事得知了家里的装修计划,特意造访,说他现在搞装修业务,愿意以很低的价格承包李阿姨的房子装修。

由于是熟人,又答应价格优惠,李阿姨没太犹豫就放心地将新房子的装修工程交给了这位朋友。也因为是熟人,李阿姨并没有提出要与对方签订装修合同,只是双方在口头上对装修材料的要求、装修质量问题、装修预算等问题做了协商和交待。同时,为了工程顺利进行,李阿姨还先后共预付了2万元工程款给朋友。

可是,房子还没装修多久,李阿姨就发现些猫腻。“比如,我们说好的,给我们买30元一块的瓷砖,但是他给我买的却是36元一块。还有,他的装修质量也不行,洗手间镶嵌的墙面瓷砖根本不平,气得被我要求返工。”李阿姨说除了这些,成都装修队做的橱柜、吊柜十分粗糙,各类质量问题不断发生。而最让李阿姨纳闷的是,工程还没进行多久,她预先支付的2万元钱已经用完,对方要求她加钱再施工。到底把钱用到哪里了?是不是偷工减料?由于没有合同,这笔装修费用的只能是一笔糊涂账。如今的李阿姨也陷入了纠结,是继续装修,还是更换成都装修队呢?

都说熟人好办事,可是“杀熟”也是市场上营销人员惯用的策略。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相信熟人是人之常情,可同样应该注重保护自身利益。“口头协定”难以作准,熟人之间更是情、理不易分,还是一份正式合同比较靠谱。

律师:签订正式装修合同很重要

针对“话与话的对接”令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成都装修网咨询了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他坦言“话与话的对接”会使情况很难办。

“没有签订合同是维权最大的困难所在。”孙律师说,法律要看实实在在的证据,而不是看双方的说法,空口无凭。

消费者要想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事先就应该要求与对方签订详细的装修合同,确保合同条款“可操作,并能管住双方”。家装合同是家装质量的约束凭证,也是避免家装纠纷的保证书。因此,签订家装合同时一定要在全面考察市场价的基础上,对于装修流程、所需建材、详细价格、基本工艺等都要有一个大致了解,对协商到的设计和施工都要写入合同或补充协议里,真正做到细致入微。律师建议消费者,装修房子除了要有签订合同的意识,还应该找一些有资质的公司,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找到相关责任人。同时要保护好消费凭证,以作今后追索权利的凭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成都江水平装修】 » 成都家庭装修需重视 “话与话的对接”

赞 (0)
182-0018-4188